“人民对领袖的信心,领袖对人民的放心” — 一段似是而非的悖论

民之所欲常在我心

看早报社论,有时候会很揪心。因为本来就已经难以区分这是一家“党报”呢?还是一家私营的、以第四权为宗旨的公众媒体?

其实,无论什么“报”,对于政府好的政策的配合加以大喇叭式的广为宣传,锦上添花,本来也是好事。无可厚非。然而,如果只是一昧的奉承阿腴,只顾着涂脂抹粉,把垃圾扫进地毯底下 — 那么,终究必然会为时代淘汰。譬如说早报虽然因为成为“非营利性组织”而咸鱼翻身,有其猫腻诡异的一面。然而却也是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,是造业累积、被读者唾弃的后果。

譬如说大前天的这篇社论:《“富不过三代”不是一个魔咒》大力宣导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继承第四代领导的承诺,正式启动“新加坡携手前进”全国运动,更新社会契约,竭力确保我国继续繁荣,所有人能共享繁荣果实等等的长篇大论 — 这些都很好。

而以经济、教育、医疗、住屋、环境和身份认同等领域为“支柱”,在“赋能、装备、关怀、建设、守护、团结”的六大旗帜之下的说法,也是让人耳目一新。

可惜的是我们都知道,根据历史的轨迹,新加坡式的全民对话,以及逢有大事就有的官委专家团,不过就是吹风导向,都是射箭画靶走一个过场的惯伎,其实政府早有既定方案。

因此,对于这篇社论所描绘出来的“美景”,底层的新加坡人还是听其言就好。就如第一代领导人坐镇引领第二代第三代;而如今第三代又将垂帘听政,永不退休的惯例看来,让新加坡继续繁荣应该不是空话。然而,欲让“所有人能共享繁荣果实” — 说句不客气的话,对于属于“中下层”、尤其是“下层的弱势群体”来说 — 那不过就是老猫嗅咸鱼罢了。

常言道“言为心声” — 创业者和守业者的境界毕竟不会在一个层次 — 而其中最大的差异就是“初心”。看中国近代史的,都应该知道黄埔军校有一幅霸气的对联:

升官发财请往他处
贪生怕死勿入斯门

就一目了然。这其实就是劝导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的“初心”的选择。新加坡第一代的政治领袖,就恰恰是抱着对于时代的热忱的“初心”奉献了自己,才有了今天的新加坡。

而第二代的接班人,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之下,传承着第一代的智慧。其实也不必讳言,就是在第一代领袖的扶持和提携走对了路,让新加坡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。

可惜的是,自从有人因为“私心”而创建了“集选区”这个竞选作弊的“葫芦”之后,这个“葫芦”就把政治人物应有的“初心”关闭起来。使得新加坡虽然继续繁荣,GDP持续膨胀 — 然而,富者愈富穷者愈穷,贫穷却成为底层弱势群体始终跨过不了的一道“坎”。

提起了这个“初心”,其实就是因为下面早报社论其中的一段话:

「人民的前途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,而且互为因果。新加坡是个弹丸小国,人口增加空间有限,因此每个新加坡人都是宝贵的资源,必须争取不断提高素质,开拓视野,跟上时代发展,个人进步,社会、国家才能进步。为期一年的全国运动只是一个开始,不是结束。未来的路如何走下去,人民对领袖的信心,领袖对人民的放心,才是最重要的因素。」–

这段听起来锵锵有声,读起来心旷神怡,说得本来是挺好的。可惜的是,“人民对领袖的信心,领袖对人民的放心”这一句话却是狗尾续貂,就像佛跳墙汤里丢下了一颗老鼠屎,落下了一个败笔。

因为“信心”是双向的,要人民对领袖有信心,领袖就不能有空头支票。领袖本身就必须对自己的政见言行如一,能够端出实实在在的牛肉,先做到让人民对他有信心 — 因此有没有“信心”,听其言是不够的,还要观其行。

至于“领袖对人民的放心”这句话基本上就是一厢情愿的废话!如果人民对领袖有信心,那么自然就会产生“你做事我放心”的依赖情结。总之,是领袖做事总能够让小老百姓“放心”。

也就是说领袖想要人民对他“放心”,就只有为国为民一途 — 做到为人民谋福利、为国家求太平。只要能够国泰民安,人民自然对领袖有信心,自然就会放心。

反过来说,作为领袖,那是永远不能够对人民“放心”了 — 而是必须要谨记着、实践着“民之所欲常在我心”的“初心” — 时时刻刻把人民的福祉放在心上 — “在于心”才是。

此条目发表在Uncategorized分类目录。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。

发表评论

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:

WordPress.com 徽标

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.com 账号评论。 注销 /  更改 )

Facebook photo

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。 注销 /  更改 )

Connecting to %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