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【想法】韩和元:未来中国很可能会面临这样一个尴尬局面:在低端产品上无法与越南、印度等国竞争;而在高端产品又无法与欧美国家竞争。中国很可能会尴尬地卡在中间。这正是过去30年里,日本的尴尬。」
在早报脸书看到韩和元的这段文字,大吃一惊 — 没有想到竟然会有这么堕落、这么不争气的中国人。
中国绝对不会是日本!
文人多大话 — 韩和元的哗众取宠,如果是言之有物,那么在他的许多“可能”的描述中,其实也可以当作是一种激励,喻教于言,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。
可是,中国毕竟不是日本 — 孙子说“知彼知己百战不殆” — 韩和元不仅不知日本,竟连自己的民族也不理解 — 在不知己也不知彼的情况下,竟敢纸上谈兵,当然尽是谬论。
所以当在早报网页打开了《中国就是日本》这篇文章后,想不到看到作者满满的长篇大论 — 竟然是在为自己13年前出版的一部题为《中国经济将重蹈日本覆辙?》的小册子不断吹嘘 — 这下子就真的就立即倒足了胃口。
韩和元有这般的误解,除了是不学无术的一知半解之外 — 竟然连什么是“修昔底德陷阱”也不知道就敢妄发议论 — 对这样的满纸荒唐 — 想想也是 — 有谁愿意与夏虫语冰、和瞎子论象,与一个管中窥豹、一叶障目的去人争论呢?这又让我联想起3×8等于24和21的争执 — 呵呵,我也不想成为被县官打屁股的“正确”啊!
因此,我就不想在中国是不是日本多费口舌 — 不过,我倒是觉得有需要在早报脸书上这篇文章的这一段“楔子”说些闲话。
韩和元想自己的文章多点闲人阅读、想要争取多点流量 — 其实就像所有的网红一样,关键就是追求最高境界的“哗众取宠”。如果能够说得“天”好像就要“塌”下来那般,那么多一点关注就会理所当然。
不过,就如同早报脸书的这段前言说的,作者既然不断的提起产品有“低端”有“高端” — 为什么却偏偏忘记了也有“中端”这回事呢?
作者似乎已经忘记了越南印度的低端产品,走的正是中国“成功”的老路 — 而想想,新加坡也似乎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— 那就是“腾笼换鸟” — 当“低端”已经走到了尽头 — 所谓穷则变、变则通 — 随着经济的发展提升到顶限后,经济就会开始转型 — 有竞争能力的,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— 人往高处爬,生意也是一样 — 就是这样的不断的腾笼换鸟。
而没有了竞争力、在中国已经不能够生存的厂商就只好纷纷外撤,出现了跑到生产成本更为低落的区域的现象 — 这,其实一言以蔽之,就是全球化必然的结果。因此,这里韩和元竟然没有发觉自己的“悖论” — 那就是中国为什么需要“与”从自己这里出走的“低端产品”作无谓的竞争呢?
而所谓生产高端产品的国家,总会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,慢慢的被淘汰成为中端产品 — 这时候,中国的人力和市场就成为彼等转换跑道的一个选择 — 这个道理其实就和中国的部分“低端产品”出走到越南的道理是一样的。
而其实,中国由于幅员广大,各别省市经济不平衡,目前国内也不乏低端产业。更不乏中端产业。而中国必须争取的,正如作者说的,就是在高端产业的这一块。
其实,美国对中国发起的科技战,正好诠释了这个现象。中国已经在成熟芯片应付自如。而对于高阶芯片也的确是受制于人。不过,就如两弹一星、太空站一样,中国人也在努力奋追 — 眼前看着虽还是差一些。然而未来可期。假以时日鹿死谁手也还是一个“未知数”哩。
因此,回头来看作者的短视,就在于一叶障目,见树不见林 — 就像瞎子一样,摸到象尾巴就说是绳子,缺点就是不能够一窥大局。要知道,如果能够,有哪一个国家不愿意能够在自己的疆土里头也能够搞起“内循环”呢?
“外循环”在此就不必赘述了。各国之间的国际贸易行为,譬如西方对前殖民的巧取豪夺,以及中国如今的“一带一路”都是,只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罢了。
而“内循环”就不简单了。其一就是范畴要够大;其二就是人口要够多。而世上如今能够符合这种现象的,就是只有中国、欧盟和印度。美国虽然贵为经济第一,然而国土过大,三亿人口虽然不少,却还是不符合条件。而作为全世界国土最大的俄罗斯,人口这个条件就过不了关。
其实,欧盟是最可惜的。如果欧盟能够拥有像中国一样的制度,那么一发展“内循环”起来,效果甚至会比中国更好。可惜的是,欧盟想要“内循环”,在一般尔虞我诈的政客手里,“团结”一词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— 在冠病时期互相倾轧,连口罩和医疗资源都勾心斗角,甚至巧取豪夺 — 表面组织上是欧盟,底子其实就是一盘散沙。
而印度想要“内循环”,就是缺乏临门一脚 — 那就是不仅缺乏高端产业,就连中端产业也有参差。而最坏的就是自诩为民主的体制,却放任族群和种姓制度所造成的各种歧视 — 都是拖印度发展后腿的根源。
我要说的,是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”的境界。中国三十几个省市特区的“内循环”,就如同30几个国家的“外循环”一样,互通有无,彼此护持 — 也不需什么条约、也不须什么约制 — 总之,天时地利人和,恰恰就符合了众志就可以成城的规律。
燕雀安知鸿鹄志!只会不断的唱衰自己 — 像韩和元这样的人,不过就是一个眼光短浅的公知,被西方缤纷的彩色迷住了双眼 — 看不到自己的眉毛不羞耻 — 以为自己就长了一条尾巴 — 那才可耻啊哩。
欧盟想要“内循环”,在一般尔虞我诈的政客手里,“团结”一词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!
东盟之间的勾心斗角有过之而无不及,不是吗?
“亚细安”是很松散的体制,一般上很难与“欧盟”相提并论。
欧盟作为一个经济体,有自己的货币“欧元”。尤其是“盟”内的国家,老牌的西欧都在先进之列。而东欧的发展就比较落后。这样一来就有了“互补性”。落后的国家可以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和低端产业的基础。这样就为“内循环”创造了有利的条件。
反观“亚细安”域内的国家,除了新加坡,都是发展参差不齐的“发展中国家。都是竞争者,区域性的“互补”不大。这其实也为新加坡创造了条件。可惜新加坡太小了,虽然能够得利,却成不了大事。
说到底,“亚细安”的经济循环只有靠国际。而在当前的国际大势,却只有紧靠着中国这个经济火车头一途。
“亚细安”内部有没有勾心斗角我不敢说,但是结盟之后就可以避免被各个击破的尴尬,创造了可以和强权谈判的本钱 — 美国和中国都很重视“东盟” — 所以“亚细安”这个组织基本上是成功的。
当然,“亚细安”内部其实也有“内循环”,但是因为没有“互补性”,起不了作用。或许,只有一半以上的“亚细安”国家成为先进的经济强国之后,所谓的“内循环”才会有基本的条件可言。